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学会 > 科普基地 > 正文

全国计量文化与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简介

【来源:全国计量文化与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简介 | 发布日期:2023-11-14 】


基本架构


组织结构:

 

管理人员:

基地主任: 关增建教授

基地副主任:梁齐教授

基地副主任:陈峰教授

办公室主任:董煜宇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学校共有34个学院/直属系,12家附属医院,3个直属研究平台,22个直属单位,学校有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有专任教师370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在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也与时俱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称号,就是对上海交通大学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工作的高度认可。上海交通大学“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由计量史研究团队、分析测试科普团队和天文科普团队三部分组成,基地的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活动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光启天文台

深化计量历史研究,积极开展计量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1.传承中国计量历史文化

计量史研究团队依托机构为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关增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计量史)传播专家、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多年来引领团队,在计量史研究、计量科学普及、计量文化的国内外传播、计量史研究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内外计量史研究领域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在计量史研究方面,上海交大计量史研究团队获得了十几项与计量史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关增建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计量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首个以计量史为名的重大项目,并获得滚动资助。团队发表了多篇计量史论文,出版了多部计量史著作。有关中国计量史的基本概念、理论架构和代表性成果,均出自该团队之手。在计量史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计量史研究团队培养的计量史硕、博士毕业研究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计量史研究重要的生力军。

2.推进计量文化的国际传播

团队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持续推进中国计量文化的国际传播。依托日本“财团法人松下国际财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量天度地衡文物:中国计量简史》、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基金的支持,通过在国际科学史大会与国外同行合作举办系列计量史专题会议、学术工作坊、合作研究等形式,将中国的计量知识和计量文化以日文、英文、德文、俄文等语言传播到世界,持续推进了中国计量文化的国际传播。关增建教授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荣休教授Konrad Herrmann合著的《中国计量史(德文版)》,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德文版《中国计量史》和英文版《考工记》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计量科普活动

计量史研究团队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介入计量文化的宣传和计量科学普及工作,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计量大学、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长期合作,利用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形式,向大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公众传播计量文化,普及计量知识。近三年来,虽然受到疫情影响,计量史研究团队面向学界和社会所做的讲座活动仍然达到近20场,受益人员达数千人。

依托分析测试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计量测试科普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的分析测试科普活动依托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83年,目前拥有开放共享设备150多台,实验室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现有设备总资产 6.7亿,开放共享设备 185 台,包括 300kV 冷冻电镜、700M 液体核磁、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等。 2016年通过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专家对培训机构和考核基地的评审,是可以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的分析测试机构。中心不仅作为校级科研服务平台承担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的分析测试研究任务,还承担着教育部、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测试任务,对社会相关行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测试服务和科研合作。

长期以来,分析测试中心在面向校内外做好分析测试活动的同时,对计量科普活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组织中学生等开展计量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分析测试中心的计量科普活动具有紧贴前沿、直观可视的特点,中学生可直接看到测试场地和仪器,直接聆听测试一线专家的介绍,获得对计量测试重要性的直观认识和切身体验。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分析测试中心就举办各种科普活动12场次,受众达到数百人

依托天文学专业优势,积极探索科学普及的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在宇宙学研究方面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同时也非常重视天文科普活动。学院专门组织力量,建设了面向公众的“光启天文台”,这也是计量文化与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该天文台位于上海交大理科楼5号楼8层平台,现有口径为40厘米、32厘米、28厘米、20厘米、13厘米望远镜各一台,终端配置了目镜、数码相机、专业CCD等多套观测设备,可对太阳、月亮、行星、恒星、星团、星云、星系等天体进行观测。“光启天文台”在服务科研需要的同时,坚持定期向公众开放,遇重大天象,则有意识地组织相应观测活动,将科学传播与育人相结合,受到了公众好评。“光启天文台”自2021年11月启用以来,虽受疫情影响,至今已接待了2200人次的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林忠钦院士在光启天文台揭幕仪式上指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之际,上海交大作为基础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为倡导全社会参与科学普及事业、厚植创新发展沃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合优势科普资源 做高水平计量科普的供给侧

上海交通大学入选首批“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为上海交大计量历史文化研究和计量科普工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科普基地揭牌仪式上指出,交大人文学院计量史团队的相关工作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也得到了计量行业和管理部门的认可。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天文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分析测试中心的计量科普活动富有特色。希望以“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建立为契机,整合交大科普资源,使学校的科普工作更上层楼。

基地将坚持研究与文化建设科普活动并举的方针,通过高质量的研究,引领高水平的计量文化建设和计量科普活动,把传播与育人相结合,在科普活动中,既坚持计量知识的传播,更注重融合计量文化内涵、宣传科学精神和相应的价值观引导,不断提升计量科普水平;深化计量史的研究,加强四大文明古国的计量史及计量文化比较研究,加强计量史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及数字化工作,持续不断为计量文化传播提供优质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组织系列科普论坛的形式打造计量科普平台,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优化资源、创新模式,推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在社会上的进一步普及;面向国际加强国际传播,开启新时代加强科普传播的新征程,为推动中国计量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地的目标是通过深化计量史研究,做“高质量的计量文化与科学普及的供给侧”;通过创新计量科普活动,做“高水平的计量文化与科学普及的实践者”。

基地主任:关增建教授   副主任:梁齐教授 陈峰教授  办公室主任:董煜宇副教授